發(fā)布時間:2019年05月10日
養(yǎng)好身體的“后天之本”:
??粗嗅t(yī)的人,對于“藥引子”并不陌生?!八幰印笔且帤w經的俗稱,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,發(fā)揮“向導”作用。最早提出“引藥歸經”學說,對于中藥的四氣、五味、升降浮沉等進行深入認識和探討的就是金元時期著名醫(yī)家張元素先生。
張元素是河北易水人,他不僅提出了中藥性味歸經理論,得到李時珍稱贊,臨床還十分強調保護臟腑功能,尤其注重扶養(yǎng)脾胃,還因治好了同時代名醫(yī)劉完素的傷寒病而著稱于世。據(jù)《金史》記載,金代名醫(yī)劉完素有一次帶眾弟子上山采藥,遇狂風驟雨,回府后即暴病,惡寒發(fā)熱、嘔吐不食、久治不愈。恰逢張元素途經此地,便前去劉府探望,希望能為劉完素診病。起初,劉完素并不愿意讓年紀尚輕、沒有名氣的張元素為他問診,張元素并不介意,認真地為劉完素診脈,問過所用方劑,指出之前用藥太過寒涼而傷了脾胃,便開具了新處方。一劑下肚,劉完素即感周身愜意,三劑過后,大病獲愈。自此,張元素醫(yī)名大震,民間便流傳著“完素傷寒元素醫(yī)”的佳話。
“甘屬土味,與脾相配”,張元素主張以甘味的藥物扶養(yǎng)脾胃,創(chuàng)制了枳術丸、白術散、加減沖和湯等健脾消積的方劑,尤其是枳術丸一方,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。枳術丸有健脾和胃、理氣消積等作用,主要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胃部脹滿、飲食減少、面色無華、腹脹腹痛等癥。臨床上使用這個方子,也可適當加味,如脾虛重者可加黨參、山藥、茯苓等,氣滯明顯者可加木香、砂仁、陳皮等,飲食不化者可加入麥芽、山楂、神曲等。
結合現(xiàn)代,張元素“以甘扶養(yǎng)脾胃”的理論應得到借鑒,中醫(yī)學認為,“脾胃乃人體后天之本,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,多有積聚之病”,大家要重視脾胃健康對于防病治病的重要性。針對老百姓而言,泡制簡單的促消化代茶飲、堅持按摩具有健脾消食功效的穴位,也能收到張元素枳術丸類似的保健效果。這里給大家推薦兩個方法。
1.喝山楂陳皮大棗飲。山楂干、陳皮、紅棗適量,三味食材洗凈后放入茶杯,加適量開水浸泡10分鐘即可飲用。需要提醒的是,泡茶時千萬不可把鮮橘皮當陳皮,鮮橘皮不僅不具備陳皮的藥用功效,而且表面可能還會有農藥殘留。另外,大棗、山藥、藕、蓮子、百合、芋頭、蘿卜、荸薺、豌豆苗、茼蒿、春筍、香椿等平甘溫補的食物,也有健脾養(yǎng)胃的作用,平時飲食中可多加搭配。
2.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。足三里穴具有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,對于胃脹氣較重者尤其適用;中脘穴可以促進胃酸分泌,改善消化不良。建議每天起床和睡覺前,按揉兩個穴位50~100次。
黃鶴樓天空藍動漫星空動畫制作:027-82730702;82720703 移動/微信:139-9566-0877 企鵝QQ:76211136